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经典《大学》讲义
时间:2018-04-12    查看次数:     
T 浏览字号

《大学》第一章

一、《大学》介绍: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 《礼记》中的一篇。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52岁把《大学》与 《论语》、《孟子》、《中庸》 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朱熹:天资聪慧,5岁入小学,能读懂《孝经》; 6岁以指在沙滩画八卦。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二、《大学》释疑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又称太学,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大学》就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既是学者“初学入德之门”,又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纲领。 《大学》的全部内容基本上都是从天子及其最高统治集团的立场出发的,因而历代学者都把《大学》视为“帝王之学”。 《大学》依据孔子“仁”的思想,以“德治”作为指导,阐明了儒家“修己以安人”的圣王之道。

何为圣王之道? 圣王之道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属于“内圣范围”的修己功夫,一是属于“外王”范围的“安人”事业。

对此,全书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和八个具体步骤。

三纲领: 明明德 亲(新)民  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彰显美德 

亲民: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格物:探究事物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心意诚实

正心:端正内心

修身:修养自身

齐家:整治家庭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八目关系“修身”是根本  前四项是“修身”的前提  后三项是“修身”的目的   

 三、诵文 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即“太学”,相对于小学而言。《大戴 礼记• 保傅》说:“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道:本意是道路。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道”有时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有时指原则、规律,有时指一定的世界观、政治观或思想体系,有时指方法、办法。这里可理解为大学里的教育方针。

明明德:前一个明,动词,使明显;明德,天然赋予人的光明美善的德行。儒家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德性,即明德。      

亲民:“亲”应为“新”;新,用作动词,革新的意思。亲民,也就是“新民”,引导人们革除旧染的恶习,以彰显其天然固有之善,也就是引导使天下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至,极,最。 止:用作名词,指所止之地,即至善境界。      

定:确定(方向)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方法)

定:确定(方向)     

得:指有所收获,得到至善。     

本末:指树木的根部和树梢,引申为事物的根本与枝节之间的关系。      

道:指大学的原则。 

译:明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天下:古代指中国的全部领土。     

国:周朝实行分封制,最高统治者天子将部分土地连 同百姓分封给其兄弟、亲属及功臣,叫他们统治,被封者称为诸侯,诸侯的封地叫做国。      

齐其家:意为使家族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致其知:达到明确的认识。致,求得,达到。知,知 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明辨,领悟。    

• 译: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 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第三段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一(壹):全、都。    

 译: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细讲《大学》第2—5章

一、释“诚意”

• 不 要 自 欺 欺 人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题解】

• 所谓“诚意”就是使自己意念真诚,其实质就是“毋自欺”。只要做到不自欺,才能做到不欺人。

 “诚意”上承“格物、致知”两条认识项目, 下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五条实践项目,是由认识活动进入实践活动的枢纽;若从人生修养的整体而言,“诚意”又是从事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是《大学》全书的关键。”

【 注 释 】

1 、诚其 意 ,使 意 念 真 诚 。诚,使真诚。意, 意念,志意。 

2 、毋 ,不 要 。  

3 、 恶 w u e x i u ,厌 恶 腐臭 的 气 味 。 臭 ,气 味 ,较 现 代 单 指 臭 c h o u 味 的 含 义 宽 泛 。  

4、好 h a o h a o 色,喜 爱 美 丽 的 女 子 。  

5 、谦  q i e通 “ 慊 ”,心 安 理 得 的 样 子 。 

6、慎 其 独 ,在 独 自 一 人 时 也 谨 慎 不 苟 。  

7、闲 居 ,即 独 处 。   

8、 厌 然 ,躲 躲 闪 闪 的 样 子 。  

9 、掩 ,遮 掩   掩 盖 。   

 1 0 、著 ,显 示 。   

 1 1 、中 ,指 内 心 。 下 面 的 “ 外 ”指 外 表 。   

 1 2 、润 屋 ,装 饰 房 屋 。 

 1 3 、润 身 ,修 养 自 身 。   

 1 4 、心 广 体 胖 p a n ,心 胸 宽 广 身 体 舒 泰 安康 胖 大 舒坦 。 

【 译 文 】

•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对于邪恶事物的憎恨,要像厌恶腐臭的气 味一样,对于美好事物的喜爱,要像喜爱 美丽的容貌一 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

•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 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 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 ,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 ,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 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 读 解 】

• 从正面来讲,要 做 到 真 诚 最 重 要 也 是 最 考 验 人 的 一 课 便 是 “ 慎 其 独 ” 在 一 个 人 独 处 的 时 候 也 谨慎 ,简 而 言 之 就 是 人 前 人 后 一 个 样 。从 反 面 来 说 “ 若 要 人不 知,除 非 己 莫 为 。 ” 自 欺 欺 人 掩 耳 盗 铃 总 有 东 窗 事 发 的 一 天 。 所 以 比 装 修 房 屋 富 润 屋 更 重 要 的 还 是 装 修 你 自 己, 德 润 身 修 养 身 心 。 而 要 做 到 这 一 切,还 得 要 回 到 那 起 始 的 一点 去——君 子 必 诚 其 意 。    

 真 诚 做 人  是立 身 之 本 。 

【理论联系实际】

• 掩耳盗铃 • 学习不刻苦,不努力就是自欺欺人。

• 杨震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怎么会没人知道?”杨震后代子孙发达。

• 诚于中,形于外。慎独,习惯成自然。 

二、释“止于至善”

• 找 准 自 己 的 位 置    

【 原 文 】

•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 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 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 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 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题解】

• 本章传文旨在阐发“三纲领”中的第三项 “止于至善”的含义。“止于至善”是《大学》所设想的在政治上所达到的最终目标,也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 我们做人,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既要确立学习、事业上的目标,更要确立道德修养的目标。

【 注 释 】

1 、邦 畿 千 里 ,惟 民 所 止:引 自 《 诗 经 • 商 颂 • 玄 鸟 》 。 邦 畿 j i ,指都 城 及 其 周 围 的地 区 。 止 ,有 至 、 到 、 停 止 、 居 住 、 栖 息 等 多 种 含 义 ,随 上 下 文 而 有 所 区 别 。 在 这 句 里 是 居 住 的 意 思 。 

2 、缗 蛮 黄 鸟 ,止 于 丘 隅 :引 自 《诗 经 • 小 雅 • 绵 蛮 》 。 缗 蛮 ,即 绵 蛮 ,鸟叫声 。 隅 ,角 落 。 止,栖 息 ,于止,在鸟要停止的时候。   

3 、 “ 穆 穆 ” 句 ,引 自《 诗 经 • 大 雅 • 文 玉 》。 穆 穆 ,仪 表 美 好端 庄 的 样 子 。 於 w u  ,叹 词 。 缉ji ,继 续 。熙 xi,光 明 。敬止,能端庄恭敬安 于所止之地。 止 ,语 助 词 ,无 意 义 。

4、《 诗 》 云 ,这 几 句 诗 引 自 《 诗 经 • 卫 风 • 淇 澳 》 。 瞻,远望。淇,指 淇 水 ,在 今 河 南 北 部 。 澳 y u ,河岸转弯 处 。猗猗,形容植物长得光泽而茂盛的样 子。斐 ,文质彬彬。才华丰茂的样子。切、 磋、琢、磨,比喻君子修身治学的精益求 精。 瑟兮僩xian 兮, 庄 重 而 胸 襟 开 阔 的 样 子 。 赫 兮 喧 兮 ,显 耀 盛 大 的 样 子。 諠xuan,忘记      

5、恂 栗 ,诚惶诚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恭敬而谨慎的样子 。  

6、於 戏 wu hu 前 王 不 忘 ,引 自 《 诗 经 • 周 颂 • 烈 文 》 。 於 戏 w u h u,同 “呜呼”感叹词 。 前 王 指 周 文 王 、 周武王 ,一般可指前代的贤王。  

7、贤齐贤,尊重德才兼备的贤人;亲其亲,与亲人与之相亲。

8、小人,在儒学中有二义:一是从道德上说, 指品德卑劣的人;二是从政治地位而言,指平民。 两义按所在的文义各有所指,必须细加辨别,不 宜混淆,这里用第二义,指平民。 9、此 以 ,因 此 。

10、没mo 世 ,终身,一辈子,这里指永远的意 思 。 

【 译 文 】   

• 《 诗 经 》 说 “ 京 城 及 其 周 围 都 是 老 百 姓 向 往 的 地 方 。 ” 《 诗 经 》 又 说   “‘ 绵 蛮 ’叫着的黄 鸟 栖 息 在 山 冈 上 。” 孔 子说   “ 连 黄 鸟 都 知 道 它 该 栖 息 在 什 么 地 方 ,难 道 人 还 可 以不 如 一 只 鸟 儿 吗   ” 《 诗 经 》 说  “ 品 德 高 尚 的 文 王 啊 为 人 光 明 磊 落 做 事 始 终 庄 重 谨慎 。 ” 做 国 君 的 要 做 到 仁 爱 做 臣 子 的要 做 到 恭 敬 做 子 女 的要 做 到 孝 顺   做 父 亲 的 要 做 到 慈 爱 与 他 人 交 往 要 做 到 讲 信 用 。

《 诗 经 》说 “ 看 那 淇 水 弯 弯 的 岸 边  嫩 绿 的竹 子郁 郁葱葱 。 有 一 位 文 质 彬 彬 的 君 子 , 研 究 学 问 如 加 工 骨 器  不 断 切 磋, 修 炼 自 己 如 打磨 美 玉  反 复 琢 磨 。他 庄 重 而 开 朗 仪 表 堂 堂 。这 样 的 一 个 文 质 彬 彬 的 君 子 , 真 是 令 人 难忘 啊 ” 这 里 所 说 的 “ 如 加 工 骨 器 不 断 切 磋 ”   是 指 做 学 问 的 态 度 ,这 里 所 说 的 “ 如 打 磨美 玉 反 复 琢 磨 ”  是 指 自 我 修 炼 的 精 神 ,说 他 “ 庄 重 而 开 朗 ”  是 指 他 内 心 谨 慎 而 有 所 戒惧 ,说 他 “ 仪 表 堂 堂 ”  是 指 他 非 常 威 严 ,说 “ 这 样 一 个 文 质 彬 彬 的 君 子 可 真 是 令 人 难 忘 啊  ” 是 指 由 于 他 品 德 非 常 高 尚 达 到 了 最 完 善 的 境 界 ,所 以 使 人 难 以 忘 怀 。

• 《 诗 经 》 说 “ 啊 啊 ,前 代 的 君 王 真 使 人 难 忘 啊  ” 这 是 因 为 君 主 贵 族 们 能 够 以 前 代 的 君 王 为 榜 样 ,尊 重贤 人 亲 近 亲 族 ,一 般 平 民 百 姓 也 都 蒙 受 恩 泽  享 受 安 乐  获 得 利 益 。 所 以,虽 然 前 代 君王 已 经 去 世, 但 人 们 还 是 永 远 不 会 忘 记 他 们 。  

【读 解 】     

• 俗 语 说 “ 人 往 高 处 走 ,水 往 低 处 流 。 ” 鸟 儿 尚 且知 道 找 一 个 栖 息 的 林 子,人 怎 么 可 以 不 知 道 自 己 应 该 落 脚 的 地 方 呢 。经 义 的 所 在 是 精 神 的 “ 知 其 所 止 ”  也 就 是 “ 在 止 于 至 善 ” 。

• 要达 到 这 “ 至 善 ” 的 境 界 ,不 同 的 人,不 同 的 身份,有 不 同 的 努 力 方 向 而 殊 途 同 归, 最 后 要 实 现 的。就 是 通 过 “ 如 切 如 磋  如 琢 如 磨 ” 的 研 修 而 达 到 “道 盛 德 至 善 ,民 之 不 能 忘 也  ” 成 为流 芳 百 世 的 具 有 完 善 人 格 的 人 。 • “ 知其所止 ”   也 就 是 知 道 自 己 应 该 “ 止 ” 的 地 方 ,找 准 自 己 的 位 置 ,这 一 点 ,说 起 来 容 易 做 起 来 难 。

【理论联系实际】

• 至善就是仁。仁者无敌,仁者寿。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没有目标,目标太小, 目标太少。

• 人生当志存高远。 • 山再高,向上攀,总能登顶。

• 路再远,走下去,定会到达。

三、释“克明德”

• 弘 扬 光 明 的 品 德

【 原 文 】

 •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 “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 峻德。”皆自明也。

【题解】

• 本章是解释“三纲领”中的第一项内容 “明明德”的传文,全章引经据典旨在论证“明明德”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现实性, 以期提高人们进行品德修养、追求至善的主体自觉性。 • 人只有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的功夫以去除被利欲所引诱而染上的杂念和恶习,才能达到“内圣”的最高道德 境界。

【 注 释 】

1 、康浩 ,《 尚 书 • 周 书 》中 的 一 篇 。 《 尚 书 》 是 上 古 历 史 文 献 和 追 述 古 代 事 迹 的 一 些文 章 的 汇 编 ,是 ” 五 经 ” 之 一   称 为 “ 书 经 ” 。 全 书 分 为 《 虞 书 》 、 《 夏 书 》 、 《 商 书 》 、 《 周 书 》 四 部 分 。 2 、 克 、能 够 。

3 、 大 甲 ,即 《 太 甲 》《 尚 书 • 商 书 》 中 的 一 篇 。  

4 、 顾 ,思 念 。諟,是的古字, 此 。 明 命  ,光 明 的 禀 性 ,也即明德。 

5 、 《帝 典》 ,  即 《 尧 典 》   《 尚 书 • 虞 书 》 中 的 一 篇 ,主要记述尧舜二 帝的事迹。

6 、克 明 峻 德 ,《 尧典 》 原 句 为 “ 克 明 俊 德 ” 。 俊 与“ 峻 ” 相 通 ,意 为 高大 、 崇 高 等 。

7 、 皆 ,都 指 前 面 所 引的 几 句 话 。 

【 译 文 】  

• 《 康 诰 》 说 “ 能 够 弘 扬 光 明 的 品 德 。 ” 《 太 甲 》 说“ 念 念 不 忘 这 上 天 赋 予 的 光 明 禀 性 。 ”《 尧 典 》 说   “ 能 够 弘 扬 崇 高 的 品 德 。” 这 些 都 是 说 要 自 己 弘 扬 光 明 正 大 的 品 德 。   

【 读 解 】

• 《 三 字 经 》说  “ 人 之 初   性 本 善   性 相 近  习 相 远   苟 不 教   性 乃 迁 。 ” 也 就 是 说 人 的 本 性 生 来 都 是 善 良 的  只 不 过 因 为 后 天 的 环 境影 响 和 教 育 才 导 致 了 不 同 的 变 化 ,从 中 生 出 许 多 恶 的 品 质 。 因 此,儒 家 的 先 贤 们 强 调 后 天 环 境 和 教 育 的 作 用 ,在 作 为 “ 四 书 五 经 ” 之 首 的《 大 学 》一 篇 里 开 宗 明 义 ,提 出 “ 大 学 ” 的宗 旨 就 在 于 弘 扬 人 性 中 光 明 正 大 的 品 德 ,使 人 达 到 最 完 善 的 境 界 。

• 以 我 们 今 天 的 眼 光 来 看  “ 在 明 明 德 ” 就 是 加 强 道 德 的 自 我 完 善 ,发 掘 、 弘 扬 自 己 本 性 中 的 善 根 而 摒 弃 邪 恶 的 诱惑 。

• 【理论联系实际】

 • 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

• 人皆有四端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 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

四、释“新民”

• 苟 日 新   日 日 新   又 日 新  

【 原 文 】    

•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 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 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 无所不用其极。  

【题解】

• 本章是解释“三纲领”中的第二项内容 “新民”的传文。即要求在位的执政者必须以“德治”的思想作为指导,在不断完 善自我的同时,还要推己及人,引导广大 民众人人都能求得更新,达到完善。

 • 全章对“新民”思想的反复强调,实际上 就是试图用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更 新人们的思想,以期达到“至善”之境。

【 注 释 】

1 、 汤 ,又称商汤,即 成 汤 ,商 朝 的 开 国 君 主 。

2、 《盘 铭  》 刻 在 器 皿 上 用 来 警 戒 自 己 的 箴 言 。 这 里 的器 皿 是 指 商 汤 的 洗 澡 盆 。  

3、苟 ,假如,如 果 。日新,天天更新。 新 这 里 的 本 义 是 指 洗 澡 除 去 身 体 上 的 污 垢  使 身 体 焕 然 一 新 ,引 申 义 则 是 指 行 精 神 上 的 弃 旧 图 新 。   

4、 作 ,振 作 ,激 励 。 新 民 , 即 “ 经 ”里 面 说 的 “ 亲 民 ”   实 应 为 “ 新 民 ” 。 意 思 是 使 新 、 民 新 ,也 就 是 使 人 弃 旧 图 新 去 恶 从 善 。    

5、 “ 《 诗 曰 》 ” 句 ,这 里 的《 诗 》指 《 诗 经 . 大 雅 . 文 王 》。 周 ,周 朝 。 旧 邦 ,旧 国 。 其 命,指周 朝 所 禀 受 的 天 命 。 维 ,语 助 词 无 意 义 。  

6、 是 故 君 子 无 所 不 用 其 极 ,所 以 品 德 高 尚 的 人无 处 不 追 求 完 善 。 是 故 , 所 以 。 君 子 ,有 时 候 指 执政者 ,有 时 指 品 德 高 尚 的 人 ,根 据 上 下 文 不 同 的 语 言 环 境 而 有 不 同 的 意 思,这里指 执政者 。极,顶点,最高的境界,这里指 “至善”。  

【 译 文 】

• 商 汤 王 刻 在 洗 澡 盆 上 的 箴 言 说 ” 如 果 能 够 一 天 新, 就 应 保 持 天 天 新 ,新 了 还 要 更 新,便能永远出现新的面貌 。” 《 康 诰 》 说 “做国君的就该引导人民振作起 来,去恶从善, 激 励 人 民弃 旧 图 新 。 ”   《 诗 经 》说 “ 周 朝 虽 然 是 旧 的 国 家 ,但是它所 秉承的天命在于不断自我更新 。 ” 所 以 说,作为统治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尽 一切努力去追求引导人民自我更新,以达到 “至善”的最高境界。

【 读 解 】

• 如 果 说 “ 在 明 明 德 ” 还 是 相 对 静 态 地 要 求 弘 扬 人 性 中 光 明 正 大 的 品 德 的 话 ,那 么  “ 苟日 新  日 日 新  又 日 新 ” 就 是 从 动 态 的 角 度 来 强 调 不 断 革 新 ,加 强 思 想 革 命 化 的 问 题 了 。  • “ 苟日 新  日 日 新  又 日 新 ” 被 刻 在 商 汤 王 的 洗 澡 盆 上 ,本 来 是 说 洗 澡 的 问 题 ,引 申 出 来 说的是精 神 上 的 洗 礼,品 德 上 的 修 炼, 思 想 上 的 改 造 。 • “ 苟 日 新  日 日 新   又 日 新 ” 无 论 如 何 展 示 的 是 一 种 革 新 的 姿 态   驱 动 人 们 弃 旧 图 新 。 • 所 以,你们也可以使 它 成 为 你们 的 座 右铭 。 

【理论联系实际】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 人不改过,福积不满,好像杯底有洞一样。

• 要改的过很多很多:不孝父母,不恭敬老 师,学习不认真,自私自利,公共场合大 声喧哗,迟到,上课睡觉等等。

五、释“本末”

凡 事 抓 住 根 本 

【 原 文 】

•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题解】

• 本章传文解释的是经文中的“本末”之义。 全章征引孔子的一句关于听讼的名言,以 之论述“明明德”是根本,听讼是末节的道理。

•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先后,只有先抓住了根本性的事物,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 其他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 具体到《大学》里就是修身是根本。

【 注 释 】

、 “ 子 曰 ” 句   引 自 《 论 语 • 颜 渊 》 。 听 讼 ,听 诉 讼,即 审 案 子 。 

2、犹 人 ,与 别 人 一 样 。  

3 、无 情 者 不 得 尽 其 辞 ,使 隐 瞒 真 实 情 况 的 人 不 能 够 花 言 巧 语 。    4、 民 志 ,民 心 ,人 心 。 

5、本、根本的道理。

【 译 文 】

• 孔 子 说   “ 听 诉 讼 审 理 案 子 ,我 也 和 别 人 一 样,目 的 在 于 使 诉 讼 不 再 发 生 。 ” 使 隐 瞒 真 实 情 况 的 人 不 敢 花 言 巧 语 ,使 人 心 畏 服,这 就 叫 做 抓 住 了 根 本 。  

 【 读 解 】 

• 这 一 段 以 孔 子 谈 诉 讼 的 话 来 阐 发 “ 物 有 本 末,事 有 终 始 ” 的道 理 ,强 调 凡 事 都 要 抓 住 根 本 。 说 到 底 是 一 个 教 化 与 治 理 的 问 题 , 教 化 是 本 ,治 理 是 末 。

 • 正 是 由 此 出 发 ,我 们 才 能 够 理 解 《 大 学 》 强 调 以 修 身 为 本 ,齐 家 、 治 国 、 平 天 下 都 只 是 末 的 道 理 。   

 • 《 大 学 》 这 篇 儒 学 的 入 门 读 物 中 以 轻 轻 巧 巧 的 八 个 字 对 仗 而 出   “ 物 有 本 末   事 有 终 始 。 ” 再 以 八 个 字 加 以 干 净 利 落 的 解 决   “ 知 所 先 后   则 近 道 矣   ” 真 是 语 言 极 度 简 洁 而 蕴 含 无 比 深 刻 ,显 出 “ 经 ” 的 本 色 。 

• 【理论联系实际】

• 舍本逐末,了不可得。

• 家庭的根本是什么?末是什么?

• 家庭好比一棵大树。爷爷奶奶是树根,父母是树干,孩子是枝叶花果。

• 学生的根本是什么?末是什么?

• 学生的根本是学习,玩手机,睡觉,说话,不听课是末。

  《大学》第三讲       第6—7章

一、《大学》第六章: 释“正心、修身”

题解:      

本章传文阐述“八条目”中“正心”与“修身”的关系,提出 “正心”是“修身”的前提。因为“心”是身体的灵魂,是一切行 为的主宰,所以必须不断自我净化心灵,端正心术,达到 思想纯正,才能使一切言行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从而提高 自身的品德修养。 “修身”之所以要先“正心”,这是因为假若心术不端正, 必须会做出许多邪僻的行为;假若心态不端正,内心存有诸如愤懑之情、恐惧之情、喜爱之情、忧虑之情等等偏颇的感情,则行为就不能恰如其分;或者有所分心,则注意力就难于集中,行为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住何私心杂念、喜怒哀乐的过分偏激以及用心不专, 都会影响自我道德修养的完整性。因此,只有做到克制情欲,驾驭情欲,用理智战胜情欲, 从而端正自己的心术和心态,并能随时做到专心致志,这样,行为才能合乎道德规范,才能真正达到修身养性的目标。

正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在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 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身:程子认为当作“心”,即思想。忿懥(zhi):愤怒。

【译文】:        

经文所说的修养自身品德在于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态,这是因 为:如果心中有所愤怒的事,那么心态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 所恐惧的事,那么心态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所爱好的事,那 么心态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所忧患的事,那么心态就不能端正。假若心态不端正,心思不能集中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那么, 虽然在看一件东西,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一种声音, 却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一种食物,却不知道它是什么滋 味。这就是修养自身品德在于首先端正自己心态的道理。

二、《大学》第七章:释“修身、齐家”

【题解】       

本章传文阐述“修身”与“齐家”的关系,提出“修身” 是“齐家”的前提。《大学》设计的人生进修阶梯,是由内逐 步向外生发的。在“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 者是向内的修养,为的是修身,也就是“明明德”的过程;齐 家、治国、平天下三者是向外的生发,是修身的扩展,也就是 由“明明德”扩展为“新民”的过程;故修身这一环节,正处于 由向内修养到向外生发的过渡点上,只有完成了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修身”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正是经文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命意 所在。本章提出的“修身齐家”论,正是依据儒家的伦理道德 学说,说明要想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就必须 先“修身”,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全章用主观上的好恶不同而容易导致偏见为例,说明要想 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身心,从而论 证了修身是齐家之前提的道理。 

正文:        

所谓齐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 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 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 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1)辟(Pi):偏激,偏见。     

(2)哀矜(jin):同情,怜 悯。   

(3)(ao):通“傲”,骄傲,傲慢。惰:懈怠。   

(4)(hao):喜爱。恶(e):缺点,坏处。   

(5)(wu):厌恶,讨厌。           

(6)(xian):少。   

(7)(shuo):壮,大;这里指禾苗茁壮。

【译文】        

经文所说的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在于首先修养好自 身的品德,这是因为,普通的人,对于自己所亲近或怜爱的人, 往往会过分地亲近怜爱他,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偏爱;而对于 自己所鄙视和厌恶的人,往往会因心有成见而过分地鄙视厌恶他, 因而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所偏恶;对于自己所畏服恭敬的人,往往会过分地畏服恭敬他,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偏敬;对于自己所 怜悯同情的人,往往会过分地怜悯同情他,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 所偏护;对于自己所傲视和怠慢的人,往往会过分地傲视怠慢他, 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偏轻。所以说,喜欢一个人而同时 又能认识到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而同时又能认识到他的 优点,能够这样中正公平地看待事物、处理事物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所以民间谚语里有这样的说法:“(溺爱子女的)人往往难于知道自己孩子的坏毛病,(贪得无厌的农夫)永远不 会认为自己田里的禾苗悬长得茁壮的。”这就是说,自身 的品德没有修养好,就不可能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 

《大学》8——10

一、释“齐家治国”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弟:同悌,指弟对兄应有的尊敬态度。

如保赤子:赤子,初生的婴儿。意思是说保护平民

要像母亲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 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 的 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 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指 使民众。《尚书.康诰》篇说:“保护人民要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力求保护他,那么即使不完全符合要求,也就不会相差太远了。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女人啊! (出嫁后之所以能养育好孩子,完全是出于母爱的一片真诚而已)。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 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 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 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 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

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

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 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注释】

1.让:谦逊。  

2.戾:专横暴虐。  

3.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这里引申为“关键”。

4. 偾事:败坏事业。偾,败坏。 

5.恕:恕道,是儒家的道德哲学范畴,意为自己不 愿意别人做的,也不去对别人做,儒家把这种推 己及人的品德称为“恕”。

6..桃之夭夭:夭夭,鲜嫩,艳丽。这里形容 鲜艳的桃花。蓁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7..之子于归:之,代词,这个。子,这里指 女子。归,出嫁。宜,和睦,这里是使和 睦的  

二、释“治国、平天下”

絜矩之道的重要意义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 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 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 【注释】

  1. 老老:第一个“老”字用作动词,指对 待老人的态度,即尊敬的意思;第二个“ 老” 字是名词,老人。

  2. 长长:第一个“长”字用作动词,指对 待兄长或长辈的态度,即尊重的意思;第 二个“长”字是名词,指兄长或长辈。

3.恤:体恤,周济。孤:幼年丧父称“孤” 。

4.倍:通“背”,违背。

5. 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的一种处理人 际关系的法则,其内容在于推己度人为标 尺,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协调平衡。絜矩, 絜是量度,矩是画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 度。

【译文】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

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 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 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 ,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 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 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 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 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注释】

1.殷之未丧师:丧师,丧失众人,引申为失去民心 。师,众,民众。克配上帝,能够配得上祭祀上 帝,意指接受“天命”做天子。

2. 外本内末:将道德这个根本作为表面文 章,而将财富这个枝末当作实际利益,意 为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外,表面化的。 本,指德。内,实质性的。末,指财。

3.悖:逆,违背,意为违背正理。

【译文】《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

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 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 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 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 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大学》第五讲      第11--12章

释“治国,平天下”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 不善则失之矣。

译文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 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 会失去天命。  

命:天命 常:常久“天命不会 永远只降临在一个人身上”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文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 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 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 狐偃,字子犯。 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 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介:一个 断断兮:诚恳、衷心的样子 休休焉:和乐的样子 其如有容颜:这是讲他能够包 容的样子,度量很大,很能包 容人

译文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 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 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 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 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 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 他们造福的啊

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 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 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 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媢嫉:嫉妒,妒狠贤才

彦:很有学问、很有风度的君子

违之:阻扰他被皇帝任用,不让他出来

俾不通:不让他畅通,没有机会被选用

实能容之:他是实实在在的发自内心确 实能够包容有才华的,尊敬贤德的人。

译文 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 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 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 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 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 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 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 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

译文 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 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 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生:生产

道:途径

食:享用

疾:迅速

舒:舒缓、缓慢

恒:经常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译文 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 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畜马乘:刚刚升为大夫的士人,他们可以有四匹马拉的车子

不察于鸡豚:他就不会计较养鸡养猪。

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祭祀用冰

不畜牛羊:不会养牛养羊

百乘:百辆兵车

聚敛之臣:就是爱财的,以财富为目的, 帮助百乘之家来聚财,忽视了道德。  

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 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期末考试题型及分值

一、句子填空(15*2=30分)

二、字词解释(10*2=20分)

三、简答题(5*4=20分)

四、论述题(10*3=30分)

上一篇: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学生礼仪规范
下一篇:
通知公告  |  公益学习  |  赛事活动  |  文摘分享  |  学习交流  |  资料中心  |  爱心公益

学院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水海子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电话:0871-68625588 68625589(传真)

移动微信
学院微站
Copyright©2010-2012版权所有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滇ICP备12006809号-1 云教ICP备1206019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938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