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时间:2023-09-06    查看次数:     
T 浏览字号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指出,每个人生命的头号矛盾是:我们渴望做自己,同时,我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调和这个矛盾,获得心灵的成长呢?

定律一:成为自己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存在主义哲学将“选择”视为最重要的命题。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你就不曾活过。因此,一个人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意志作较量的过程。

  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然而,因为在乎别人的评价,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很难完全做自己,我们内心深处藏着太多别人的意志,如父母的意志、权威的意志、伴侣的意志……有的父母将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意志的延伸,这就会让孩子失去自我的存在感。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一旦你将某人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意味着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有很多人,拒绝家人铺设好的路,冒着撞得头破血流的风险出去闯荡。其中有的人成功了,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也有的人从世俗的眼光看“混”得并不如意,然而也能勇敢向前,并不后悔。

  很遗憾,也有的人因为惧怕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由此他们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孩子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

  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热爱音乐、数字等。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特定事情有着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6岁前的经历决定了精神胚胎的发育程度。若在6岁前,父母一直忙着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不让孩子自由探索,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可能就没有完全发育的机会。比如3岁左右的孩子,拒绝接受掰开的一小块大饼,他一定要一个完整的——因为这时他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很多家长不理解,会批评孩子不懂节约或者贪心,非要孩子接受不完整的饼。其实,孩子宁可要小而完整的饼。当家长强行把节约、知足等观念强加给孩子,就影响了他形成对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另一个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认为,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会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于自己的相处方式。这个内在关系模式6岁前基本建立,可以简单而形象地解释为“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内在小孩”就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父母”则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关系模式,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现实关系的内化。简而言之就是,童年时,我们怎么和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和自己及其他人相处。如自信,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鼓励赞赏“内在的小孩”;自卑,则是“内在父母”批评否定“内在小孩”。

  “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自爱;“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如果现实关系中,父母宠溺孩子,那孩子的“内在小孩”就会非常强大,而“内在父母”则十分虚弱,这个人往往会十分自私,只知索取,不会付出。

定律四:关系中充满了投射与认同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这叫投射。

  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你教会的;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这叫认同。

  投射和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有时,我们见到两个人,一个总是数落另一个的不是,另一个则唯唯诺诺,照单全收,这说明他们都有“挑剔的内在父母”与“不够优秀的内在小孩”的内在关系模式。只不过在这个情境下,一个人扮演着父母的角色,一个扮演着小孩的角色。有的人看似非常强大,但对于弱者非常苛刻和暴虐,很有可能这个人有“暴虐的强大爸爸”和“受虐的弱小小孩”的内在关系模式,他们把“受虐的弱小小孩”角色投射在他人身上。实际上,真正的强大者的人格特征是一方面嫉恶如仇,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又无比包容。

  一个人对待你的方式,其实反映着他“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相处模式。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与他人相处时,他人有投射的自由,而我们有不认同的自由。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不受他人投射的影响。

  虽然内在关系模式是我们构建人际关系的基石,但它并非一直恒定不变。每一个与他人互动的机会,都是促进心灵成长的契机。改变不良的投射和认同机制,最终令我们学会自爱和爱人。

定律五:幸与不幸,常常是你主动实现的

  所谓积习难改,并不仅仅是因为惰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控制感。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可能是不和谐的,以此为基石去构建的关系,也往往是失衡的。但这是我们熟悉的模式,让我们感到生活是可以预测和掌控的,因此我们宁可一再重复糟糕的关系。  我们最惧怕的,并非痛苦,而是无法预测的痛苦。这让一些不幸的人宁可忍受熟悉的痛苦,也不愿意走上未知的改变之路。
  假若一个人不愿意主动去改变,那么任何人想改变他的努力恐怕都只有失败。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内在关系模式一旦形成,就具备了独立性。成年后,我们必须有这个意识:不要再将焦点放在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上,我们必须把焦点放在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上——内心不改变,我们就还会走在老路上。

  若外在的优秀无法改变内在的自卑,那么请停止对于外物的追求,再多的成就、名誉都于事无补。试着在内心寻找答案——自卑发生在内在关系模式中,即“内在的小孩”对获得爱与认可没有信心。

  一旦你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信念和教条背后藏着的潜意识的“黑匣子”被自我觉察的光照亮,那些以前控制着你的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就失去力量了。

  我们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但这个过程是在关系中完成的。放下对别人的执着之后,对成为自己的渴望会自动浮现出来,洞察力和爱能帮助我们重塑内在关系模式,从而让我们真正拥有爱自己与爱他人的能力。



图/文: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初审:徐晓路

复审:李艳艳

终审:李汉雄

上一篇: 推荐6本「含金量」极高的豆瓣心理学榜单书籍,摆脱精神焦虑,远离内耗!
下一篇:
中心简介  |  工作动态  |  教学培训  |  教育活动  |  心理咨询  |  危机预防与干预  |  心灵成长  |  科研动态  |  下载专区

学院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水海子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电话:0871-68625588 68625589(传真)

移动微信
学院微站
Copyright©2010-2012版权所有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滇ICP备12006809号-1 云教ICP备1206019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938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