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于2024年9月27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情况展开热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王雄:
“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聆听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深刻阐释,我感触很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身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持续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开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为进一步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不懈努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晏涛: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次讲话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也为我们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在思政课上,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思想,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我也将结合课程内容,加强对学生关于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我还将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认识和理解,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华艾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为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师,我会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好民族发展、民族融合、民族故事,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徐洪举:
“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指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尚成:
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用五千年历史证明了,因为有最强大的生产力,即农耕体系,最开放的商贸体系,进而集拢“万国衣冠”,形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繁盛景象。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能对内建设中国梦,对世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共育同心“石榴籽”,浇灌民族“团结花”,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推动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郭秋瑾: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始终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怡: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授课教师,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农玉山: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教学中,我要将这一理念深入融入,通过生动事例让学生明白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多么伟大的历史进程。我要引导学生珍视民族团结,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从日常小事说起,让他们懂得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促进各民族同学间的和谐相处。利用课堂活动,组织关于民族知识的探讨,激发学生对于各民族特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团结意识。同时,我也会不断提升自己对民族政策、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以更专业的素养在思政课堂上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助力学生成长为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国家发展的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初审:王雄
复审:孙克松
终审:杨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