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教育
时间:2018-05-18    查看次数:     
T 浏览字号

上个星期在与同事聊天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个小事件:有一次有一学生在杨晓波老师的课堂上玩手机,被杨老师发现了,并且当场就把手机给“收缴”了,下课后这位学生鼓起勇气走到杨老师的跟前,目的是来和杨老师承认错误并让杨老师教育他一顿然后把手机还给他。可是还没等他开口,杨老师就面带微笑的把手机还给了他就走出了教室。当时,学生就纳闷了,然后就大胆追上来问杨老师:“杨老师,你不批评教育我了吗,我都做好准备了?”杨老师面带微笑的说:“我就不教育你”就走了。从此,这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再也没有玩过手机。(调侃:所以我经常和他们马列部的老师说,我和你们学政治的人相处非常的轻松,因为你们很会与人沟通了,但和你们在一起我也怕怕的,因为你们总是不按常理出牌,万一那天你们给我一个眼神让我自己体会的时候我就可能讲不出话来了。)

在这个“小事件”中我得到了启发:那就是,教育是需要微笑的,教育是需要温度的。我试想,如果当初咱们的杨老师批评了那位学生,可能在他的课堂上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玩手机。现在,他不玩手机了,是因为他觉得杨老师并没有“放弃”他、没有“嫌弃”他。是杨老师的微笑让他觉得老师还是喜欢他的。其实,这就是微笑给人的力量,他觉得他来上课老师是知道的,他以后再也不用用玩手机或捣乱的方式来提醒上课老师我来上课了,从此一种上课的“存在感”就油然而生!我后面再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发现:这种现象就和我们平时在微信里刷朋友圈是一样的:当我们发一条说说的时候,第一个目的就是:诉说——宣泄出自己当时情感、第二个目的是:求赞——得到被人的认同、第三个目的是:获得评论——证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关注收获了存在感。

我们都知道:人是一个群体性动物,所以我们到哪里都要寻找适合自己群体和圈子,如果有一天他在这个群体和圈子里得不到关注、得不到点赞,那么他就会选择离开去寻找另外一个群体和圈子。就像我在下班级担任编外辅导员的时候,遇到过的一个学生:他再坚持一年就毕业了,我们做思想工作中做到他感动到哭,可就是要退学,后面我反思了这个事情,是因为他在他们班、这个小群体里感觉到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他觉得他现在的最大的价值就是去打工给家里赚钱,他赚了钱供弟妹读书,他就会得到价值的认同感。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学生放弃自己很多时候是由于这个群体和圈子的冷漠造成的,比如说: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讲小话或作出一点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就以调座位的方式被老师“赶”到教室的最后,给他边缘化或孤立起来,给他一种思想上的冷暴力。这样的处理方式看似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可是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存在很多的后遗问题的,我很不赞同。“叛逆、厌学、网瘾、早恋、沉迷网络、手机、贪玩”这些可能都是班里一些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是老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他们教好,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二十岁的学生,这是他们最美好的双十年华,我们怎么能给他们戴上一顶“坏学生”的帽子呢?我们也不应该觉得学校就是象牙塔,一定要和社会有明显的界限。不应该总是唠唠叨叨的训斥他们“你们给我听着:你们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不要做一些与学习无用的事”。我们应该微笑的和他们说“学习就是生活,校园就是社会”的实用主义理念,而摒弃唯分数是举的功利主义思想,拉近校园与社会的距离,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送给他们微笑、还给他们平等学习的机会,教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生活。

从这个小事情可以看出,教育是需要微笑的,教育是需要有温度的。也许我们很容易关注到班级里最优秀的学生,可是,我们有时却也容易忽略了教室里那些从不发言、一直处于潜水状态的“僵尸学生”,而有时候我们甚至以其他的方式或以冷暴力的方式去管教或边缘化那些所谓的坏学生。可当这些问题学生出问题的时候,我们给我们自己的答案大约、似乎有2种:一是:这学生本来就有问题,第二种是“我当初怎么没发现这个问题”?

我们常讲:只要心中充满爱,哪个孩子不可爱。所以,在面犯了错误的学生时,选择用一个微笑原谅和包容他,让这个微笑激励他,让学生在他的课堂上重新找回自己,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真正的改变学生。

 

                                                                          组织部 李荣富

上一篇: 致青年--我祝你善良与真诚,不幸并痛苦
下一篇: 对人恭敬,是庄严自己
通知公告  |  公益学习  |  赛事活动  |  文摘分享  |  学习交流  |  资料中心  |  爱心公益

学院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水海子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电话:0871-68625588 68625589(传真)

移动微信
学院微站
Copyright©2010-2012版权所有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滇ICP备12006809号-1 云教ICP备1206019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938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