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引导青年学生从抗战历史中精准把握时代脉搏、深度挖掘历史资源、汲取时代精神力量。9月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主题为“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的集体备课会,并邀请了学校党委书记(督导专员)马武宏、党委副书记李晓艳参加本次集体备课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晏涛主持。
备课会上,主备教师王嫣、李晓杰从铭记历史、正义必胜,民族壮举、浓墨重彩,精神丰腴、永不磨灭,珍爱和平、开创未来4个方面对内容进行逻辑梳理。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一人主备 多人参讨”的备课原则,参备教师围绕备课内容、知识要点、教学方法、学情把握、三维目标等多个内容,充分开展讨论、交流、研讨并提出教学建议,从而提升集体备课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校党委副书记李晓艳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阵地,本次集体备课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与铭记,更是对育人使命的践行与担当。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敏锐性,把握课程知识要点,合理准确有效地将讲话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筑牢民族信念根基。
最后,党委书记(督导专员)马武宏对《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效和集体备课制度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在专题教学中坚守思政课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和育人使命,确保课程内容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二是立足学情稳根基。在实际教学中,充分了解学情,主动回应学生关切,解疑释惑时政热点,优化教学设计,用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思政课入脑入心。三是创新方式提质量。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渠道,提升教学效果。
>
此次集体备课凝聚了教学智慧,明确了授课方向,为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形势与政策》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全体教师要以此次备课为契机,将抗战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回望历史中坚定民族自信,在感悟使命中勇担时代责任。
图/文:王啟芳
初审:晏涛
复审:李晓艳
终审:杨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