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教学科研 >工作动态
把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特色,优化微生物学教学
时间: 2010-06-01     查看次数:     
T 浏览字号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我院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进行了课程改革。而在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微生物学》作为当前生命科学中极其活跃、极其强大的一门学科,被列为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主干课程。学好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既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成功就业的法宝。因此,把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特色,优化微生物学教学至关重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一、优化教学内容,发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特色

对于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微生物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为了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接合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特色,合理安排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

1.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一方面要适当降低基础理论方面的难度,另一方面要联系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相关的应用方面的内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微生物学研究的是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进化分类,免疫学基础知识及微生物学与药学的关系等。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将微生物学的教学学时数增加到100学时,几乎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内总学时的8%。在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由始至终贯彻“基础知识—实验方法—实践应用”这条主线,开设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实训教学。通过这条主线,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不但掌握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等基本知识,也学习到了一套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避免重复教学

在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代发酵技术》、《生物制药工艺》、《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等多门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为了避免重复教学,我们要求教师在深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本教研室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细菌的新陈代谢”章节,这部分内容可放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详细讲述;“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章节,应重点讲述放线菌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章节介绍理论基础,至于方法的应用在《现代发酵技术》再做重点讨论;“菌种的选育和保藏”章节可放在《现代发酵技术》课程中详细讲述;“免疫学基础”章节由于没有单列《免疫学》课程,而该部分内容对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至关重要,宜重点讲述等等。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对微生物学有了总体的认识,既保证了微生物学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体现了专业特色。

3.补充学科发展动态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变得异常活跃,与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密切,出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术,这必然对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们普遍不满足于教材知识,希望学到更多的教材以外的补充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补充学科发展动态。例如:在简述细菌的遗传物质时,我们一般认为细菌染色体及质粒是环状结构,而近年来,在原核生物中不断发现线状染色体及线状质粒,有些细菌甚至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染色体。在讲述病毒时,及时穿插艾滋病的防治情况、禽流感的最新动态等。在讲述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时,引入基因工程菌的概念及应用等知识。通过补充学科发展动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反应积极。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有了精选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启发提问式教学

主要应用于课前对前次课所学知识的检查复习及引出本次课即将要讲授的知识。例如在讲述“细菌的生长繁殖”之前,先提出问题:细菌的化学成分及营养物质有哪些?学生了解了细菌的化学成分及细菌在生长的时候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在人工培养细菌的时候,需要把这些营养物质添加到培养基中去,自然而然,学生就掌握了培养基的构成成分。在介绍高压灭菌法时,启发学生讲出家庭里面用高压锅煮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生动地了解了使用高压灭菌锅注意排空气、开启前注意冷却等的重要性。通过启发提问式教学,启迪了学生智慧,开动了大脑,使学生在课堂上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提高了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2.归纳对比式教学

对于那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宜通过归纳对比式教学,比较异同,使知识层次更加清晰。如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

对于那些教学内容较多而凌乱,且教材叙述不足的知识点,也可以采用归纳对比式教学。例如,讲述细菌、放线菌、霉菌与酵母菌的菌落特征,宜打破原教材的知识顺序,在逐一学习了以上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征之后,再集中通过讨论它们各自的菌落特征,

通过这样类似内容的归纳与对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的课后复习及记忆。

3.讨论式教学

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掌握的教学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式教学。比如“细菌的致病性及常见病原性细菌”章节,通过教师讲解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的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途径等重点内容后,把学生引入关于病原性细菌的讨论,给出几个主题:细菌感染的类型、常见病原性细菌、病原菌的传播方式等,让学生在课后选题、分组查阅资料,写出演讲题纲,选出部分同学进行课堂演讲,全体同学再对演讲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同学们普遍反映,“经过查阅资料,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经过自己组织过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感情”。通过讨论式教学,较好地发挥了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收到了比“满堂灌”教学方式好得多的教学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所学微生物,往往要自己在黑板上绘图或制作幻灯片等,通过简单的图形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等。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学生始终感觉内容枯燥,难以对微生物形成直观印象,教学效果一般。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造成的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奇妙生动的微观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机能,表现出了对微生物学习的极大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例如,在“病毒的增殖”章节,将病毒的增殖过程以FLASH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简短几分钟、轻轻松松地观看FLASH动画的过程,学生对病毒有了全面直观的认识,掌握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组成、增殖过程、破坏力等等,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多媒体教学重复性好、利用率高,帮助学习复习及巩固所学知识,既减少经费开支,又大大地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业务,改进教学方法。

5.实践教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微生物学实验室是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验设施比较完备、具有一套自己独特操作技术的实验室。为了满足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将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控制在几乎1:1。在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安排了大量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镜操作技术、微生物制片及染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的配制及消毒灭菌技术、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技术等等。在微生物学的实训教学中,主要安排一些连续、综合、应用性实验,比如检查口服药物中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总数;口服药物中大肠杆菌的检验。此外,我们还采取了开放实验室的办法,配备专业教师在各个环节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菌种鉴定等实验技能比赛。这一举措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学会一套应用微生物的方法,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今后顺利就业奠定了技能基础。

三、优化考核制度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勤奋、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适当对所学课程进行考核是必要的。但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考核内容过于枯燥,往往考核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一些平时只会死记硬背、分析综合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反而取得较高分数。为了使考试分数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优化考核制度,改进考核内容和方法。微生物学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十分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一开始,我们即向学生讲清楚本门课程的成绩考核方法,理论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理论成绩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由任课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考核学生的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测验等。期末考核以笔试为主,由课程组统一命题,要求题量适中、题型变化多样,难度适中。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报告写作情况等为主要依据,同时兼顾考虑学生实验的态度、纪律、协作精神等。

上述内容仅是根据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提出的一些改革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我们还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上一篇: 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研究及展望
下一篇: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制药营销系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Copyright©2010-2012版权所有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滇ICP备12006809号-1 云教ICP备1206019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938号

云南省昆明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水海子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招办:0871-67426292 0871-67427009 校办:0871-68625588 68625589(传真)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