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为何不赞成课本去掉古诗词
时间:2015-11-17    查看次数:     
T 浏览字号

    对于现今中国的教育,大多数人一听,都有种是鸡肋的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起着开启民智作用,古人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现今中国存在的教育存在太多的功利化,人人都认为读好书便可以了,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今天你分数高,你就是“学霸”,是“英雄”;但事实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了造就很多“高分低能”,我曾跟很多高分“学霸”打过交道,(不指全部)他(她)们中间多数步入社会也总是一付盛气凌人、心高气傲的样子,一遇到一点挫折,便要寻死觅活的,怨声载道;有些在企业里,成绩未做出来,便老想着有好的待遇,遇到这样的人,我常常对他(她)们讲,这里不是学校,而是社会,是企业,社会是不看你分数考的有多高,企业是看你做出有多少贡献,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她)们是单纯,但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在某个阶段单纯是可爱,但一辈子都单纯就不正常了。
    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里存在这么多“高分低能”者呢?那是跟现在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关系,当前教育过分功利化,而淡化了做人的根本。
    而近些年来,教育一味的追求现代化,把课本里面存在的古诗词去掉,认为这些古诗词对学生来说是难懂,然而对中国的文化,这些古诗词恰恰突显出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而古诗词里面存在的意境和语言美不是现代文所能取代的。而古诗词做为华夏文化的瑰宝,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可以把它随意的抛弃,又怎能把它推广到世界呢?相反,一些西方国家,喜欢中国文化,读懂中国古诗词的外国人,对中国古诗词是赞美很高,因为中国的古诗词里是包罗万象,大到宇宙、人生思索、政治、哲学、心理学等;小到个人的情绪和情爱都可以抒发出来,我们用现代文可能要长长的一篇,但古诗词三言两语就把问题和个人的抱负和内心想法都表达出来了。因此,去年8月,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除了全部古诗。这似乎太过武断,并不可取,而这些提议去掉全部古诗词的人,完全是凭个人的爱好而误导中国下一代。
    去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赴北师大看望师生,翻看全国课程教材。他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当然,习近平主席他的这次北师大之行也说了很多的话,但他对课本去掉古诗词的表态,无疑来说是关键的问题所在。但对于不赞成中国教育去课本去掉古诗词,习近平并非是第一个,在他之前有许多真正热爱中国教育的人士都曾提出过,但这次习近平表态,相信会起到一些作用,因为对于中国教育界的人来说,领导的意见往往可以改变一切,习近平说不赞成去掉古诗词,可能明年,那些去掉古诗词的课本,又会重新增加古诗词了。但一般人说了就没有用。所以对中国教育的制定者来讲,缺乏包容的肚量,很多人都喜欢独断专横,凭个人的喜好去制定方案,这样一来,这些教课书本出来,都有局限性,不能容入时代的大环境之中。
    我们是否经常听到现在一些教育革新者说,古诗词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太深奥了。其实这是对古诗词的一种误读,如我们小时候课本上存在的古诗词诗句读过之后,到现今依然还可以脱口而出。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等古诗词句子,读起很顺,而且意境内也很美。可能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太懂,这样也没有关系,把它读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某一个时间的时候,自然会慢慢懂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深入骨髓的,少年读诗,一辈享用。这比读一些现代文应付考试来说要强得多。
    从习近平主席北师大之行,谈到不赞成课本去古诗词,对他个人来讲,应该也很熟悉中国的古诗词,他知道古诗词对中国教育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当然,对中国的古诗词,也并非是习近平主席个人的喜好,而最重要的是它是华夏文化的瑰宝,不可丢弃的文化财富,而现今却被一些人删除,这无疑来说是很讽刺呀!有时候,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一些中国人都不珍惜自己独有的文化呢?像古诗词这么好的语言美,还有意境高,在世界上独有的,而现代人却偏偏却把它给抛弃,其中我们再看看历史上的大师们,还是教育家、政治家、杰出的人才,大多数对古诗词都有某种特殊的情感!因此,对中国教育改革,去掉古诗词这一环节应给予制止,就借用习主席的一句话,希望能够将被抛弃的古诗词挽救回来!

上一篇: 读《水调歌头》解密”中秋节”从何时开始的
下一篇: 悦读: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
图书馆简介  |  馆藏资源  |  图书推荐  |  读者服务  |  通知公告  |  书香视听  |  相关下载

学院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水海子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电话:0871-68625588 68625589(传真)

移动微信
学院微站
Copyright©2010-2012版权所有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滇ICP备12006809号-1 云教ICP备1206019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938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