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 “不容易”,需要您懂:一封关乎孩子心理健康的信
时间:2025-09-17    查看次数:     
T 浏览字号


致家长朋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朋友:

  你们好,见字如面。这些年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工作中,我们听过太多孩子深夜的倾诉,见过不少家庭面对孩子心理困扰时的无措,今天想以这样的方式和您掏掏心里话——为了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孩子,也为了每个家庭的安稳和睦,希望您能静下心读完这封信。

  我们深知,您把孩子送进职业院校,心里藏着满满的期待,盼着孩子能学一门扎实的技术,将来有份稳当的工作,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为了这份期待,您或许起早贪黑打拼,或许默默承担着生活的压力,尽全力为孩子创造条件。您总觉得“我已经为孩子做了这么多,TA只要好好读书学技术就行”,哪怕孩子偶尔说“心里难受”“不想上学”,您也可能觉得是孩子吃不了苦、太娇气,或是青春期“闹小脾气”,没把这些信号真正放在心上。

  但在日常学生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心疼的规律。多数学生的心理困扰,根源往往在家庭。可能是您习惯用“隔壁家孩子找到好工作”对比孩子,让TA觉得“自己总不够好”;可能是面对孩子专业学习的困难,您没来得及倾听,先急着说“当初让你选别的不听”;也可能是家庭里偶尔的争吵、冷战,让孩子悄悄把“我是不是拖累了家里”的想法压在心底。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慢慢变成了孩子心里的“小石头”,越积越重。

  更让我们揪心的是,当孩子的心理困扰已经很明显时,很多家长的反应往往带着“顾虑”,觉得“孩子只是一时想不开,没必要找心理老师”,怕学校知道后 “对孩子有偏见”,更担心“要是被诊断为心理问题,以后找工作、考公考编、考证书、升学会受影响”。甚至有孩子明确说“在学校待着难受,想回家调整几天”,家长还在劝“再坚持坚持,别耽误上课”——您以为是在帮孩子,却没看到TA已经在硬撑。

  我们特别理解您的这些担心。您怕“心理问题”的标签影响孩子前途,怕吃药有副作用,怕别人议论“这家人怎么回事”。可您知道吗?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能好好吃饭、睡个安稳觉,愿意跟您说句心里话”,比“多上一节课、多考一个证”更重要;孩子的健康和生命,比“别人怎么看”“将来会不会受影响”更珍贵。在学校,我们见过太多例子,有的孩子一开始只是“不想说话”,家长及时带TA寻求帮助,调整一段时间后,不仅重新爱上专业学习,还在技能大赛里拿了奖;可也有的孩子因为“硬撑”,最后连课堂都不敢进,反而耽误了更多。

  如果您的孩子正面临心理困扰,想跟您说,您可以这样做,也应该这样做。

  第一,先放下“怕别人知道”的顾虑,接受“孩子现在需要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正处在“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面对专业学习、技能提升、未来就业,本来就容易有压力,出现心理困扰很正常,不是“丢人的事”。您可以主动跟学校的心理老师、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不用怕“被区别对待”——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帮孩子渡过难关,不会因为“孩子有心理困扰”就另眼相看;更不会随便让孩子“休学退学”,除非医生明确建议“需要长期调理”,否则我们更愿意和您一起,帮孩子“边调整边学习”。

  第二,少点“说教”,多点“听孩子说”您不用刻意“讲大道理”,也不用急着“帮孩子解决问题”,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跟您说“今天实训课我没做好,老师没批评我,但我自己挺难受的”。这时候您哪怕只说一句“没关系,咱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比说“下次认真点”更管用。如果孩子不想说,也别逼TA,有时间多和孩子通通电话,打打视频聊聊天,让TA知道“不管怎么样,爸妈都在”,就够了。

  第三,别抵触“专业帮助”,越早干预越好。如果孩子自己调整了一段时间,还是“提不起劲”,别犹豫,鼓励TA去学校的心理中心,或者带TA去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压力型”的,早评估、早干预,恢复得越快。如果医生建议吃药,也不用怕,现在针对青少年的心理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是安全的,副作用远没有“硬撑导致问题加重”可怕;更别随便让孩子停药、减药,那反而可能让情况反复。

  第四,别用“就业焦虑”压着孩子,陪TA一起“慢慢来”。您不用总跟孩子说“毕业就要找到好工作”,可以跟TA一起聊聊“你喜欢这个专业的哪部分”“实训课上有没有觉得有意思的事”。如果孩子觉得“现在学的内容太难”,可以和老师一起商量“要不要先从简单的技能练起”,而不是说 “学不会以后怎么办”。职业教育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只要孩子愿意学、慢慢来,哪怕比别人多花一点时间,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第五,让孩子“动起来”,别让TA一个人闷着如果孩子需要在家调整,别让TA整天待在房间里刷手机。可以陪TA一起做些“接地气”的事。比如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在家学做一道菜;如果孩子喜欢运动,陪TA打打球、跑跑步运动能帮身体释放“快乐激素”,对心理状态的改善比您想的更有效;甚至可以带TA去您工作的地方看看,让TA知道“爸妈的工作也有不容易,咱们一起努力就好”。

  第六,对“康复”多些耐心,也别忘了照顾好自己。孩子的心理调整不是“今天努力,明天就好”,可能会有反复。今天TA愿意跟您说话,明天又不想出门;这周TA说“想回学校”,下周又说“还是有点怕”。这时候别着急,也别责怪孩子“怎么这么没毅力”,您的耐心就是TA的“定心丸”。同时也别忘了。您好好吃饭、好好休息,才能有精力陪孩子;您愿意跟孩子说“爸妈最近也有点累,但咱们一起扛”,也是在教TA“面对困难不可怕”。

  最后想跟您说。孩子选择职业院校,不是“成绩不好的退路”,而是“选择了一条靠技能成长的路”;孩子有心理疾病,不是他们的错,更不是“您教育的失败”不要责怪他们,也不要苛责自己。你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是孩子康复的最大心理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多方共同来维护,心理问题也不是立刻就能解决、就会消失的,让我们都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和爱。在孩子从“校园人”变成“职业人”的路上,TA需要的不是“永远坚强”,而是“累了的时候,能回头看到爸妈的支持”。

  您牵起孩子的那双手,能帮TA卸下心底的“小石头”;您说的那句“没关系,爸妈陪你”,能让TA重新有勇气面对专业学习、面对未来。请相信:一个心里有底气、眼里有光的孩子,哪怕现在走得慢一点,将来也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里,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而这样的孩子,才是您一生最珍贵的财富。

  这些话可能有点长,但都是我们在学生心理工作中,一句句攒下的心里话。希望您读完,能多懂孩子一点,也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此致
    敬礼!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2025年9月17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致2025级新生及其家长的一封信
中心简介  |  工作动态  |  教学培训  |  教育活动  |  心理咨询  |  危机预防与干预  |  心灵成长  |  科研动态  |  下载专区

学院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水海子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电话:0871-68625588 68625589(传真)

移动微信
学院微站
Copyright©2010-2012版权所有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滇ICP备12006809号-1 云教ICP备1206019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938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